专家引领精把脉,研思并进促提升
“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始终引领着众多教师深耕教学实践、探索未知领域。为响应嘉定区学术节活动,上海市第五期“双名工程”攻关计划徐瑛体育基地、嘉定区嘉卓工程徐瑛体育名师工作室开展了一场为期半个月的课题研讨活动。自10月27日起,活动成员分组与专家进行线上研讨和线下指导,围绕各组课题展开深度探讨。活动期间,工作室主持人徐瑛老师全程统筹引领,并特邀原嘉定区教育学院科研室主任、正高级教师杨文斌,上海市特级教师、原上海市高峰计划体育基地主持人俞定智,以及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朱伟强教授亲临指导,为课题研究提供精准导航。
前瞻引领,筑牢研究根基
在主持攻关计划与工作室工作中,徐瑛老师始终以领航者姿态,引导教师以研究者思维深耕教学。筹备阶段,她鼓励成员立足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热点问题,寻找具体切入点开展研究。工作室成员迅速行动,扎根课堂收集案例、查阅文献追踪热点、结合学生运动数据梳理症结,线上线下高效联动、深度探讨,最终形成了方向清晰的研究课题,为此次研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家把脉,明晰优化方向
线下研讨现场,专家们对工作室“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的研究思路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也明确指出部分课题存在理论依据薄弱、研究步骤不清晰等不足之处。结合自身丰富的科研经验,专家们提出了具体且可操作的修改建议。每次活动,徐瑛老师都亲自参与,并带领团队成员认真记录、积极互动,就细节问题与专家进行深入交流。现场氛围专注而热烈,每位成员都对课题优化的下一步方向有了清晰的认知。
成员感悟,收获成长力量
严海翔:精准定位,重构体能教学认知
专家对课题题目的打磨让我深刻领悟“精准定位”的重要性。最初聚焦“体能教学”的模糊表述,经指导后明确两大核心维度:一是紧扣“双新”要求,以“学练赛评一体化”落实新课标理念;二是融入“数智体”视阈,用AI技术破解传统教学标准化瓶颈,实现“数据驱动+个性化指导”。最终确定的两个子课题分工清晰,既突出核心关键词,又为延伸研究预留空间。这次学习让我明白,体能教学并非“跑跳练”的简单重复,而是融合政策理解、技术应用与学情分析的系统工程。
徐梦琴:逻辑闭环,让研究思路豁然开朗
朱伟强教授以“问题为导向”,手把手指导我将模糊的研究主问题,拆解为4个逻辑递进的子问题,并为每个子问题匹配了可操作的研究方案,从研究方法、样本确定到数据收集分析,都给出明确指引,让零散思路形成闭环。尤其在研究背景修改上,他引导我搭建“政策—理论—现状”三层逻辑框架,既明确课题时代价值,又筑牢理论根基,更凸显现实必要性,大幅提升了研究背景的逻辑性与说服力。
黄纯佳:画龙点睛,升华课题研究价值
杨文斌老师对课题名称的修改堪称精妙升华,将研究重心从“验证方法有效性”提升至 “构建方法并阐释原理”的更高层次,增强了课题的创新性与实践价值。在研究意义阐释上,杨老师从促进高中女生核心素养发展、推动学校体育课程范式革新、形成可复制的教学模式三个递进层次,构筑了课题坚实的价值基础。研究内容规划上,他勾勒出“现状调研—理论应用—策略构建—课例实证—效果评价”的闭环逻辑主线,让课题开展思路彻底清晰。
苏娟:深耕文献,规范呈现显专业
专家通过线上讨论和线上指导建议我进一步加强文献研究与梳理,在提升自身认知的同时,学会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开展研究。要有批判性思维,立足创新,明确自身课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此外,杨老师还详细讲解了课题撰写的格式要求,强调一个好的课题需合理运用图表,适时加入总体流程图或研究思路图,让研究框架更清晰直观。
邓昊:细致审阅,精准施策促完善
杨老师耐心审阅了我的课题材料,从情报综述撰写、选题价值、框架结构、论证逻辑到格式规范,逐一进行“把脉问诊”。他提出的修改建议针对性强、可操作性高,为我后续完善课题指明了清晰路径。
经过小组研讨、专家把脉等一系列活动,不仅课题框架得以完善,研究思路也更加明晰,更重要的是,成员们深刻领悟到课题研究的严谨性与科学性。未来,工作室成员将以学术研究为契机,持续优化课题研究,践行研究型教师的使命,在体育教学的沃土上深耕不辍、发光发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