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二中动态 > 新闻报道 > 正文
AI智能体赋能写作评价 共探教学新路径 ----嘉定区高三英语教研活动顺利进行
来源: 嘉定二中    发稿日期:2025年10月28日

图7.jpg

10月21日,嘉定区高三英语教研活动在嘉定区第二中学顺利举行。本次活动聚焦“AI智能体助力高中英语写作评价的实践与反思”,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中学教师部部长汤青老师、嘉定区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秦惠康老师、嘉定区第二中学副校长胡冰老师、嘉定区高中英语教研员孙饴老师和司南老师莅临现场,区内各校高三英语教师积极参与,共同回顾AI写作评价智能体在一个月实践中的成效,并就教学应用中的经验与挑战展开深入交流。

实践回顾:从启动到落地的探索历程

活动伊始,教研员司南老师回顾了9月16日AI写作评价智能体在教学中正式启用的场景。经过一个月的实践探索,区内教师们已借助该智能体布置并完成了85项写作任务,累计生成超过2400份学生个人报告。系统不仅覆盖了班级层面的共性问题分析,更实现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为本次教研活动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与实践基础。

图2.jpg

专家引领:解析AI评价的科学逻辑与标准体系

嘉定区教育学院副院长秦惠康老师作题为“AI有效写作评价的标准制定”的主题发言。他指出,AI写作评价智能体的研发初衷在于解决“评价客观性”与“指导个性化”两大核心问题。研发团队通过系统分析近三年高考英语写作真题及2470份教师真实批阅样本,历经125次算法优化,最终实现人机评分差异控制在1.19分左右,97.27%的总分差异在3分以内,符合高考双评机制标准。

图3.jpg

秦老师进一步分享了智能体的核心评价维度:词汇层面区分课标词、四六级词及托福雅思词;语法层面聚焦动词不定式作定语、分词作状语等高频高分结构;内容层面则强调需提供2-3个具体论证理由,并辅以每点3-5句阐释支撑。所有维度均基于大数据分析提炼,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针对性。他还特别指出“内容优先于高级词汇”的研究结论——数据显示,A类作文的核心优势在于内容完整、逻辑清晰,而非仅依赖复杂词汇堆砌。

实践分享:一线教师的经验与思考

在实践交流环节,嘉定区嘉一实验学校徐韩义老师与嘉定二中陆霞老师分别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分享了AI智能体的应用心得。

徐韩义老师以“预制菜是否取代传统餐饮”主题写作为例,展示了智能体如何实现分层指导:对优秀学生关注词汇多样性与逻辑严谨性,提供主题句优化训练;对中等学生强化段落衔接与论证结构,设计“写主题句+运用连接词”任务;对基础薄弱学生则优先纠正语法错误,通过翻译练习夯实语言基础。她也提出思考:部分优秀学生需要更具思辨性的写作任务,而当前智能体的标准化方案尚难以满足此类高阶需求,需教师进一步介入设计。

图4.jpg

陆霞老师则从传统写作评价的痛点出发,肯定了AI智能体在“即时反馈”与“客观公正”方面的优势——教师可通过班级报告快速定位共性问题,节省逾80%的批改时间;学生能即时获取润色范文与针对性练习,有效避免“反馈延迟导致兴趣下降”的问题。她也指出实际应用中存在的挑战:学生端目前仅支持手机操作,与校内手机管理政策存在冲突;部分学生过度依赖AI润色范文,忽略自主修改环节,需教师加强引导,强化“反思—重写”的学习过程。

图5.jpg

总结展望:人机协同,回归教育本真

活动最后,汤青老师对本次教研进行总结指导。她强调,AI智能体是“赋能工具”而非“替代者”,教师应在以下三方面发挥核心作用:一是核查AI评价可能存在的偏差,避免机械套用标准;二是注入“教育温度”,通过面批、对话等方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三是设计高阶写作任务,突破AI的标准化局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后续教研将聚焦于“人机协同教学模式”的优化:一方面广泛收集师生反馈,推动智能体功能迭代;另一方面组织“AI+教师”联合备课,促进智能体诊断数据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图6.jpg

本次教研活动为嘉定区英语教师搭建了高质量的交流平台,既总结了AI赋能写作评价的阶段性成果,也明确了未来的探索方向。展望未来,嘉定区将继续以技术为翼,坚守教育本真,助力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持续提升,为高考备考与素养发展注入新动能。

图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