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二中动态 > 新闻报道 > 正文
聚焦五育融合 深耕跨学科实践——彭薇高中思政名师工作室专题研讨暨课题中期报告会在嘉定二中举行
来源: 嘉定二中    发稿日期:2025年10月28日

2025年10月21日下午,彭薇高中思政名师工作室在嘉定二中人文苑举行项目研讨活动,主题为“五育融合·跨学科实践的创生与深耕”,并同步召开课题《指向“五育融合”的高中文创特色跨学科探究课程构建研究》的中期报告会。

本次会议邀请的专家有:原嘉定区教育学院院长凤光宇老师、嘉定区教师教育处颜晓莉主任,“种子计划”成员、工作室学员和课题组成员参加报告会,会议由彭薇老师主持。

首先由李国印老师分享课例《嘉木留芳——毕业树记忆传承计划》。李老师在汇报中展示了一项独特的跨学科课程设计:通过引导学生亲手为母校选择、设计并种下一棵"毕业树",将抽象的校训精神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符号。该课程融合政治、生物、美术等多学科知识,让学生在文化探究、科学选址、民主决策等真实情境中实现知识整合与能力提升。"这不是由学校给予一个符号,而是引导学生亲手创造一个。"李老师强调,课程的核心价值在于让学生从文化"接受者"转变为"创造者"。为期一学期的课程设计了九个递进式任务,从文化溯源到数字传承,形成完整的实践闭环。

然后由刘丹阳老师展示《赓续·青春造物:校史记忆的挖掘与传承》的创新实践。该项目立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以校史资源为载体,通过多学科融合,构建“细节挖掘-故事创作-立牌设计-价值升华”四阶路径,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建构者”转型。项目缘起于校史教育缺位现状,针对高一学生已具备基础历史框架但深度分析能力不足、校史认知薄弱的特点,采用“叙史见人”方法,引导学生在校史馆建设中通过校友访谈、数字编年表制作、文创产品设计等实践,实现史料实证、时空观念等历史素养与跨学科能力的双重提升。设计框架采用STORY学习模型,以“创意-情境-任务-研究-反思”递进结构串联学习路径。项目亮点在于实现“学生能力与学校资源双增值”——历史学科知识深度运用推动跨学科综合能力跃升,校史资源从静态档案转化为动态育人载体,形成“能力提升-资源增值-能力再提升”的良性循环,为高中历史教育提供了“从课标到课堂、从知识到素养、从历史到现实”的创新路径,最终达成文化传承、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的育人目标。

针对两位老师的课例分析,工作室成员畅所欲言,给予很多中肯而有价值的建议。工作室主持人彭薇老师总结大家建议,指出两位老师的课例不仅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更引发了我们对高中育人方式变革的深度思考。可喜的点是他们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创生。课例《嘉木留芳》以“劳”启“德”,以“树”润情,以毕业树为情感锚点,把“树木年轮”转化为“成长年轮”。这个课程关注“慢”的艺术与“长”的视野很可贵。课例《赓续·青春造物》以“智”促“创”,以“史”育“情”,从“展品”思维与“用户”视角,将“旧纸堆”里的校史变成了可触摸、可感知、可创造的“活资源”。可进的点是从“优秀课例”到“精品范式”他们需要继续深耕。从深化“探究”的维度、构建“可传承”的机制、开拓途径优化数据库等方面提出很多建议。最后再次感谢两位老师的辛勤付出!期待他们的探索如课程中的“毕业树”和“青春造物”一样,在我们工作室的土壤里扎根、生长,未来必将嘉木成林,丰收满园!

随后课题主持人彭薇就《指向“五育融合”的高中文创特色跨学科探究课程构建研究》课题课题总概述、研究的进展、阶段性成果等进行具体分析,详细阐述了存在的问题、下一阶段的打算等。

专家凤光宇老师指出课题精准抓住了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两个核心热点——“五育融合”与“跨学科学习”,并创造性地与“高中文创特色”相结合。这一设计不仅响应了国家育人方针,也为高中阶段落实核心素养、破解学科壁垒提供了极具特色的实践路径,体现了课题组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前瞻性视野。研究思路清晰,框架合理,研究路径可行,对“五育融合”在文创课程中的具体体现进行了有益的界定和梳理。模型构建有创新,初步提出的“一体两翼三阶四维五融”模型的学理建构,体现了课程设计的系统性和整合性。

针对课题,提出几点思考点,我们共同来探讨:1.跨学科范围界定:思考是跨学科学习还是跨学科主题学习?建议采用主题学习结合学校教学要求和育人目标确定主题。2.跨学科主题学习:应以课程学习为主,拓展到文创产品需适度,要突出核心学科,依据教学要求和内容融入相关学科。例如以历史学科为主,可加入地理、政治等学科融合。文创产品设计也可从学科出发找落脚点,避免范围过宽。3.五育融合要适度,能融合则融合,不能融合不要牵强,避免将劳动教育和体育题材化。4.课题的重点落脚点是什么?五育融合、高中文创特色还是跨学科探究?需要明确的是,本课题的核心落脚点应该聚焦课程构建。那么在后续的课题开展过程当中,我们的思路应以课程构建为核心,理清课程目标、明确课程方案、整合课程内容、探究课程实施、提炼课程评价,最后从个例到共性模型。5.评价体系不要复杂化,本末倒置。评价不是学业水平评价,可简化,分为认知、能力增长、成果三方面,也可采用前评、过程评、成果评相结合的方式,将核心素养综合考虑,可依据高中课标及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进行评价。

专家颜晓莉主任指出立足于文化立校和文创特色,选用跨学科的探究模式,指向五育融合,整个选题符合当下的国家教育的发展方向,突出当前教育的热点和难点,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课题开展基于教育教学现状排摸,选题有创新、有价值、有意义,整个探究推进有序,已经呈现阶段性成果,整个框架搭建完备,体系清楚,可见付出很多,非常不易。立足于文化立校和文创特色,选用跨学科的探究模式,指向五育融合,整个选题符合当下的国家教育的发展方向,突出当前教育的热点和难点,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课题开展基于教育教学现状排摸,选题有创新、有价值、有意义,整个探究推进有序,已经呈现阶段性成果,整个框架搭建完备,体系清楚,可见付出很多,非常不易。本课题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期待课题组在下一阶段:1. 在“深度”上做文章。聚焦核心问题,深入揭示“五育融合”在文创项目式学习中的发生机制与作用规律。2.在“实证”上下功夫。将开发的课程案例投入实践,收集详实的过程性数据和成果证据,用事实说话,验证课程模型的有效性。3.在“范式”上求突破。力争形成一套可供同类学校借鉴的、具有普适性的“五育融合”跨学科课程开发范式、实施策略与评价工具。

最后,彭薇老师作为工作室主持人向工作室学员提出倡导,“五育融合”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希望老师们继续以“小切口”撬动“大教育”,用“一棵树”照见森林,用“一件造物”折射时代。下一步,工作室将继续和大家一起携手共进,期待大家把今天的课例升级为“可移植、可复用、可扩展”的共享课程包,让更多孩子在“做中学、创中悟、美中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