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上海市“双名工程”徐瑛攻关计划团队与嘉定区“嘉卓工程”徐瑛体育名师工作室齐聚一堂,开展了一场干货满满的专题讲座和攻关计划项目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特邀原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小学体育教研员、体育特级、正高级教师冯敏,以及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康茹萍,为全体成员带来前沿的教育理念与专业指导。
专题讲座
冯敏老师带来《中小学体育模拟上课的理解、实施与思考》专题讲座。冯老师从概念、特征、分类、实施和思考四个维度,对中小学模拟上课进行了全面且深入的剖析。他指出,模拟上课是在无学生参与情况下,教师通过语言和肢体动作展示教学过程的方式,具有省时、简单、浓缩、仿真的特征 ,并详细介绍了从1.0版到3.0版的不同模拟上课类型。
在实施环节,冯老师强调,模拟上课流程需涵盖基本情况介绍、主教材教与学过程以及结束部分小结;器材使用要做到一物多用;语言表达应生动且贴合学生年段特点;示范动作务必规范、多样,把握好时机和观测点;评价则需贯穿教学始终,以评促教、促学。此外,冯老师还分享了对模拟上课的思考,提出教师要做到眼中有学生、体现学生差异性、凸显教学指导,并积极融入信息技术,为模拟教学注入新活力。讲座中,与会教师们积极互动,就实际教学中的困惑与冯老师展开交流,冯老师结合丰富的教学案例一一解答,让大家对模拟上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工作室主持人徐瑛老师首先表达了对冯老师专题讲座的感激之情,并用六个“感”对冯老师的专题讲座进行了回顾,分别是方位感(对场地、队列方向及动作空间位置的感知)、时空感(对动作节奏、时间间隔及课堂流程的把控)、节奏感(动作快慢、强度变化、音乐口令的协调)、洞察感(虚实的感知、学生是否学会、学生的发力是否正确)、掌控感(学生差异、无生的学生状态、是否安排突发事件、教学进度等的整体驾驭能力)、时代感(与时俱进,如信息技术数字赋能等),高度概括了模拟上课中教师应具备的关键能力与素养,并安排了后续活动的开展,为成员们的实践操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项目研讨
讲座结束后,上海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康茹萍针对攻关计划项目,为全体成员进行指导。康老师深入了解各项目进展情况,从专业角度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助力团队解决项目推进中的难题,明确后续研究方向。康老师强调了两个核心概念:跨学科和主题。她解释说,跨学科指的是不同课程之间的“跨越”,而课程之间的联系则通过主题来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这种联系延伸至社会生活领域,围绕特定主题——即社会实践中遇到的主题或问题——整合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分科学习”相比,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教学理念,它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知识、方法和观念,综合解决围绕特定主题的问题。攻关团队成员结合前期所思所想向康老师提问,康老师一一进行答疑解惑。
本次活动为上海市“双名工程”徐瑛攻关计划团队与嘉定区“嘉卓工程”徐瑛体育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们搭建了学习与交流的平台,通过专家引领和深入研讨,拓宽了教师们的教学视野,提升了专业能力。未来,工作室将继续开展各类活动,推动体育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为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