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下午,嘉定二中规培基地组织了以“教育案例分析与教育智慧呈现”为主题的线上培训交流活动,此次活动邀请了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袁晓东,嘉定二中高一年级组长、区班主任工作坊主持人王建立,基地见习教师全员参与。
聚焦案例分析 培养系统思维
首先,袁老师明确了教育案例的三大特性:第一、真实性:案例需源于真实教育情境,保留原始细节;第二、典型性:反映普遍问题(如课堂管理、家校矛盾、学习动机等);第三、冲突性:包含未解决的矛盾或两难情境。通过案例分析,教师需实现从“就事论事”到“见微知著”的思维跃迁,将直觉经验转化为基于证据的理性推理,形成系统性应对策略。
其次,袁老师提出结构化分析框架:第一、案例理解:提取关键事实(时间、人物、行为、矛盾点);第二、问题判断:识别表层冲突与深层原因(如教育观念偏差、心理需求未满足);第三、理论支撑: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如布鲁姆目标分类法、埃里克森发展阶段理论);第四、策略生成: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如分层作业设计、家校协同机制)。袁老师结合“课堂突发嚎啕大哭”“学生拒交作业”等典型案例,详细演示从现象分析到策略制定的全过程,反复强调“以事实为依据,以理论为支撑”的重要性。
解读评价标准 展现教育智慧
针对教育智慧呈现环节,袁老师详细解读评价标准。在理解案例时,教师要精准定位困境核心要点;陈述观点应逻辑清晰,突出方法创新;现场表现需自然代入角色,语言表达流畅。袁老师还借助“迟到处理国际对比”“课堂动物模仿事件”等跨学段案例,深入剖析不同教育方式背后的文化差异,提出“方法无最优,适合即有效”的理念,鼓励教师依据学情灵活选择教育策略。
互动答疑解惑,破解教育难题
在问答环节,袁老师针对见习教师的疑惑进行了深入的互动讨论。一位艺术老师提出了关于“身兼数职”考试模式的问题,袁老师详细解释道:“身兼数职”考试模式要求考生通过扮演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角色来重现教育场景,动态地展示问题解决的过程。袁老师通过一个复杂的家校矛盾案例来阐释解答策略:建议采取分步骤处理(首先是安抚情绪,其次是厘清责任,最后是协同解决问题),并强调了沟通技巧和规则引导的重要性。
培训成效显著,寄语教师成长
本次培训成效显著,助力见习教师构建系统分析思维,将零散经验升华为系统教育策略;强化理论应用能力,打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通道;提升问题应对能力,在真实情境中彰显教育智慧与人文关怀。
袁老师寄语青年教师:“教育是直面生命的艺术,案例分析不仅是工作任务,更是专业成长的‘富矿’。愿每位教师以理性为舵、以共情为帆,在复杂教育场域中坚守育人初心。”
活动最后,徐瑛老师展开了全面且细致的总结。她衷心感谢袁晓东老师带来的精彩分享,并对其分享内容的深度和价值进行了回顾。徐老师积极鼓励全体人员提出问题和观点,以促进更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她表达了期待未来能再次邀请袁晓东老师到校,与大家面对面对地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以进一步促进交流和知识共享。
此次培训活动为教师搭建了宝贵的学习交流平台,加深了教师对教育案例分析和教育智慧的理解,有效提升教师处理学生行为问题的能力,增强教师的观察力与反思力,为今后教育教学实践注入全新活力与思路。
袁老师寄语青年教师:“教育是直面生命的艺术,案例分析不仅是任务,更是专业成长的‘富矿’。愿每位教师以理性为舵、以共情为帆,在复杂教育场域中锚定育人初心。”